.

稻曲病又称假黑穗病绿黑穗病青粉病,该

稻曲病:稻曲病又称假黑穗病、绿黑穗病、青粉病。通常在中、晚稻上发生,尤以糯稻、粳稻、釉粳亚种杂交后代以及部分杂交晚稻发病较重。该病危害穗部,造成部分籽粒发病。一般每穗有病粒1-5粒,严重的可达20-30粒。同时,由于争夺营养,病粒附近的谷粒,粒重下降,枇谷增加,因此减产可达20%30%。此外,用混有稻曲病粒的谷物饲养家禽,可引起家禽慢性中毒,造成内脏病变,直至死亡。

该病仅在穗部发生,病菌侵入谷粒后,在颖壳内形成菌丝块,破坏病粒内部组织,后菌丝块逐渐增大,先从内外颖壳合缝处露出淡黄绿色块状的孢子座,后包裹颖壳,近球形,常大于病粒数倍,同时色泽转变为墨绿色或橄榄色,其后表面龟裂,散布墨绿色粉末状的厚壁饱子。剖视病粒,中心为菌丝组织构成的白色肉质块,外围可分为三层:外层是最早成熟的厚壁孢子,墨绿色:中间是菌丝和逐渐成熟的厚壁孢子,橙黄色:内层是放射状菌丝和正在形成的厚壁子,淡黄色

病原物有性态为稻麦角Clavicepsorysae-sativaeHas,子囊菌亚门麦角属:无性态为稻绿核菌,半知菌亚门绿核菌属病菌厚壁孢子侧生于菌丝上,球形或椭圆形,直径约4~6微米,墨绿色,表面有瘤状突起,厚壁泡子萌发后产生短小单生或分枝,有分隔的菌丝状分生泡子使,梗端着生数个卵圆形或椭圆形,单胞的分生泡子,泡子座中的黄色部分常可形成1一4粒菌核,菌核扁平,长椭圆形,初为白色,后变黑色,长可达2-20毫米,成熟时易脱落,落入上中的菌核年产生肉质子座数个。子座具有长柄,顶端球形或帽状,其内环生数个瓶形子囊壳。子囊圆筒形,内并列着8个无色、丝状、单胞的子囊孢子。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8-30度,低于13度或高于35度生长速度明显减缓。菌核萌发产生子实体的最适温度为26~28度。

病菌以厚壁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和落入田间越冬,也可以菌核落于田间越冬。翌年厚壁孢子萌发产生分生泡子:菌核萌发产生子座,子座内形成子囊壳和子囊孢子。分生孢子和子囊抱子在水稻的孕穗期(主要在破口前6~10天,即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期一花粉形成期)借气流、雨、露传播,进入剑叶叶鞘内,侵染花器及幼颖,引起籽粒发病。该病的发生、发展与栽培管理、水稻类型和品种以及气候等条件有关。俗话说:稻曲病是“丰年病”。这说明该病的严重发生一般出现在施肥多、长势好的田块。因此,氮肥施用量过多,尤其是穗肥施用多的发病重。此外,长期深灌水,植株过于嫩绿、密度过大,会加重病害发生。据报道,喷施“九二O”有刺激孢子萌发的作用,可使病害加重梗、糯稻和籼梗亚种杂交后代发病较重,而籼稻发病较轻。同一水稻类型不同品种间抗病力有明显差异,桂朝2号糯、秀水48等发病较重,IR24、嘉湖5号等发病较轻。中晚稻一般抽穗早的发病轻,抽穗迟的发病重,水稻孕穗至抽穗期适温,多雨、日照少有利于发病,因此,沿海和丘陵山区由于雾大、落重,因而病害往往较重。

1.选用高产、抗病、早熟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用氮、磷,钾肥,切忌偏施、迟地氢肥,后期湿润灌溉,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发生

3.药剂防治抽穗前5-7天喷施第一次药,丰产田在7~10天后施第二次药,可选用的药剂有5%井冈霉素毫升/亩,或克/升戊唑醇悬浮剂15毫升/亩,或30%己唑醇悬浮剂20毫升/亩,或75%肟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剂15克/亩,对水50公斤喷雾。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obaogd.com /bzsjcs/141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