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歌曲N?hedesGeliebten。)(烤鸡君的免费讲课活动正在进行中,点击查看详情。)莫扎特的《圣体颂》写于年,是作曲家生命末期的作品。这首美妙、安详的宗教合唱作品表现了“耶稣为世人受难”这一经典的宗教主题。以下是曲目的音频、唱词和曲谱:AveverumCorpusnatumdeMariaVirgine;真实的圣体,由圣母玛利亚所生;verepassumimmolatumincruceprohomine;为了人类,在十字架上受难,并且牺牲了生命;cuiuslatusperforatumundafluxitsanguine;身体被刺穿,血液向外流淌;estonobispraegustatuminmortisexamine.祂为了我们,预先尝试死亡。从四句唱词的文意来看,第一句是比较普通的铺陈,第二句有所推进,概述耶稣受难事件,尤其提到了“十字架”(cruce)这一关键的象征;第三句是对耶稣受难场面的直接刻画,是全诗最悲情和阴暗的一句,末句作为总结和升华,强调了祂的“死亡”(mortis),同时指出耶稣受难的原因。从音乐上看,《圣体颂》包含四个大乐句,与诗文契合。在第二乐句之后有器乐间奏,把四句分成“2+2”类似单二部的结构;第二句转调终止于属调(A大调),第三句转入同主音小调(d小调),形成突出的变化,第四句在调性上回归主调,形成再现呼应。作品通篇表现出绵长的气息和抒情性;在此,莫扎特显然不追求强烈的戏剧性对比。但是,其音乐刻画之细腻和准确,可谓入木三分。的确,高水准的宗教或戏剧类音乐作品,少不了以精巧的音乐修辞来挖掘文本内涵;莫扎特在《圣体颂》当中调用不同的音乐手段,表现出四句诗文的意涵推进,并巧妙挖掘了一些重要的“词眼”。在展示完整分析之前,烤鸡君想先对图表所涉及的符号进行粗略的解释(申克分析图表的符号体系没有绝对的统一标准,只有大致的惯例;不同分析家的符号虽有差别,但根本目的都是尽可能丰富地呈现出分析者对音响结构和音乐效果的观察、诠释):小节线:本图示的小节线和实际音乐里的小节线基本对应;有些分析者倾向于使用小节线,有些则不使用。符头和符干:用以区分结构地位的高低——空心符头高于实心符头,带符干音符高于单纯的符头,普通符头高于小符头;符尾:用于结构性的下属功能和弦;实线连音线:用来表示音和音之间的各种关联,需要心领神会。。。一般性的做法是,每个有一定结构地位的音(即不单纯是符头),都给至少配上一条连线吧,因为这种音不可能和前后毫无联系;具体是什么样的关联,需利用其语境和相关符号来表达(例如p,in和sus等);虚线连音线:不直接相邻但在大范围和声、旋律运动中具有相似结构意义的同音级音符;符杠:指示大范围的基本音高框架,或指示中、小范围内的级进线性进行;连接不同八度内相同音高的一对交叉斜线:声部交换;连接低音和上方声部的单根斜线:不在一个纵向平面但同属一个和声范围的音;高低音谱表之间的阿拉伯数字:位于高低核心声部之间的模式化音程关系(例如10-10-10,或7-6-7-6)。音级标记:申克分析中的和弦级数标记,无论和弦性质,一律大写,这是许多分析者沿用的惯例;数字低音标记:音级标记右上方常以数字低音的方式指示重要的声部及其运动;cs:“协和跳进”或“和弦跳进”的缩写,指一个和弦范围内从某个和弦音进行到另一个和弦音;arp:琶音,即单个和弦范围内三个或更多的和弦音连续出现;p:经过音;sus:延留音;ret:向上解决的延留音;n:邻音,或称辅助音in:不完全邻音,指以跳进的方式引入、并级进解决到后方和弦音的外音;Xthprog.(Y):以X个级进音级构成、并表现出Y级和弦内涵的线性进行;现在开始上图表;图表以两个层次呈现,下面一行偏前景(表层),上面一行偏背景(深层);每一乐句之后,插以文字解释。(为了图表更大更清晰,我用横屏方式呈现,请朋友们拿稳手机,脖子悠着点哦。)第一乐句:
1.前奏在图示中浓缩为一个小节,以主和弦上行琶音的架构从D上行到A(算上次要的经过音,亦可视作体现主和声功能的五度线性进行);
2.合唱主旋律从经过前奏铺垫的A音开始(第二小节空心音符);这个A大调第五音级(属音),作为深层音高结构的起始音,贯穿整个第一乐句(注意深层图示句末假想的A音,以及横跨整句的符杠);
3.乐句第1-4小节形成A-G-#F的三度线性进行,表现主和声内涵(契合于这四个小节的“主和声延续”结构,即第4小节不能看作不完满终止,第3小节属6/5和弦不具有结构性和声意义);
4.表层图示以虚连音线显示乐句第4-7小节存在三级音(#F)的延续,并多次获得低音D的支持,证明主功能和声的进一步延续,直到句末出现属和弦。
5.综上,乐句以主和声为基础,这与平缓的音乐效果相契合。
第二乐句+间奏:1.第一乐句旋律的核心音A,在第二乐句的前4小节得到进一步延续(请见虚连音线);夹在两个支撑性的A音之间的是E大小七和弦(作为A大调的属和声),这个和弦以琶音(arp)、延留音(sus)和声部交换的方式形成丰富的音乐表层;
2.支撑乐句第4小节A音的是六级和弦,其前方的副属导七和弦是一种延留性质的装饰(注意高、低音声部以相反方向呈现的延留音修饰,sus/ret);此和声运动是第二乐句里张力和色彩最突出的地方,显得浓而暗,是对唱词“immolatum”(牺牲)的渲染;
3.高音声部的小字二组D音比较突兀,作为不完全邻音(in)引出后方C#音及其后续下行;这个有些“断层”的向高位的跳进正好对应重要的歌词“cruce”(十字架),其修辞意味明显。
4.低音声部随后出现上行的四度线性进行(音级2-3-4-5),以属和声的内涵引出终止5/4和弦(功能意义类似于终止6/4);
5.A大调完满终止让结构性的A音继续得到延续(见深层图示中的长符杠);
6.间奏是对属调的进一步巩固,尤其利用“半音声部交换”的方式(注意D和升D的跨声部关联,夹在中间的6/4和弦起到阻断对斜关系的作用),强化重属和终止式;7.间奏进一步延续A音(见深层图示中的虚连音线);至此可见,整个第一乐段的深层音高结构就是A音的贯穿保持,只是在第一乐句里诠释为D大调的五级音,在第二句里诠释为A大调的主音。
第三乐句:
1.乐句第1小节的低音八度大跳把低音声部分成了两个层次:底层的A开启结构性贯穿,直到乐句末尾(见深层图示低声部的长符杠,临近末尾时A经由上、下半音邻音装饰),上层则比较活跃,参与到局部的和声运动当中;
2.乐句前四小节的高音声部,其基本音高结构是以上方邻音降B修饰的A音贯穿;A在此是以F大调三级音的角色出现;
3.第5小节起,持续整小节的G音开启结构性的线性下行,把之前一直在深层延续的A音逐级向下引至句末的E音,到达d小调的半终止(见深层图示高音谱表的长符杠);结构性下行的出现帮助第三句呈现出较强的动势(和之前两个乐句相比);
4.在抵达d小调半终止的过程中,和声与声部运动的张力有所增强,体现在半音声部交换(C和升C),六级和弦的交错呈现(见乐句倒数第二小节,高音谱表强拍实际上是多重延留音,解决至D-F时才与强拍的降B形成六级和弦,而此时的低音已经进行到了A,这种和声错位无疑形成张力较高的纵向音响),以及低音的连续半音进行。
5.通过深层图表的阿拉伯数字标记,可以明显观察到高、低音声部之间的平行十度(或三度)架构,这种音程模式带来很强的音响粘合性。
第四乐句:
1.第四乐句远长于之前三个乐句,音乐内容复杂,也是整曲的表现高潮。乐句的起始阶段以#F-G-A的三度线性进行(主和声内涵)引出结构性的A音;此音的出现,使得整曲的深层基本结构变得清晰起来——第一、二乐句延续的A音在第三乐句逐级下降至二级音E,然后出现结构性的隔断(interruption),第四乐句“重塑”A音结构地位,然后再下行,最终解决至主音(见下文);2.前述一点里的三度线性进行,其音响结构的核心因素是“(3)-7-6”音程模式(见表层图示的数字低音,以及深层图示的音程数字标记),这一和声-对位结构与模进手法契合,效果极佳;需要注意,这一音程模式里的“6”是由女中音声部接替女高音,在小节末拍完成的,而此时女高音演唱女中音的上方三度音,以覆盖的形式开启下一轮模式循环(见深层图示),其音乐效果是升腾的;3.到达A音后,乐句第5-7小节出现了下行的四度线性进行(属和声内涵)以及趋向终止的意味(第7小节已经出现终止6/4向属的进行,以及旋律声部的第二音级);我们是否即将抵达结构性的主音,终结整曲?4.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乐句第8小节意外出现了长时值的、由下属六和弦支撑的下属音,这个第四音级立即削弱了前面的下行线性进行的结构地位,使之变成了局部性的运动,而深层的基本结构在此方从A运行到了G;5.之后,女高音突然上跳五度至D音,尔后以小下属和连锁五度进行的方式,将D音的影响力延续了4个小节,直至出现属二到一级六和弦的解决,然后再下跳五度回到G音;实际上,这是嵌入基本线条之第四音级影响范围内部的一个围绕主音音级的辅助间插结构,是对唱词“mortis”(死亡)的充分渲染,并形成全曲效果最强烈的高潮点;进一步观察,这一“死亡”是绝望和悲惨的吗?从间插结构一开始色彩浓郁的小下属和弦来看,好像确实是,但是这一结构从和声上看是越来越明亮的,直至终结在主和声并下跳至大下属和弦;至此,“死亡”的升华意味已经压过了悲剧色调;6.经过间插结构充分延宕的第四音级,最终以完满终止式的方式下降终结于主音,给整曲的调性结构画上了句号。(完)王力舟
LizhouWang
音乐理论系
DepartmentofMusicTheory
印第安纳大学雅各布音乐学院
JacobsSchoolofMusic,IndianaUniversity,Bloomington
工作邮箱:lizhwang
iu.edu个人邮箱:wlz_musicology
hot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