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点黄斑病也叫黄斑病、脂斑病,在柑橘、柚子上多发,特别是受过冻害,树龄偏高,树势弱的果园发病严重。受害时引起大量落叶,果实品质下降。
近几年,脂点黄斑病有蔓延发展的趋势。许多果农都有这样的感触:早几年是零星发生,接着就是小面积发生,如今是整个果园都有。病害严重时,秋梢的叶子差不多落完,树势变弱。落了叶的秋梢,不结果也不出芽。
近期柑橘产区降雨很是频繁,涝害多发,高温高湿的气候环境还给许多病菌提供了温床,稍有松懈,它们就会入侵果园,而其中要特别注意的就是喜湿的脂点黄斑病。
图说病害 黄斑病以侵染嫩梢和果实为主。根据不同的侵染时期、部位和病状变现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脂点黄斑型叶背受害症状是春梢叶片被侵染后或在展叶后不久感病的主要症状。初期病叶的背面出现淡黄色或黄褐色油浸疱疹状小粒点,呈现不规则淡黄色斑,几个或十几个群集在一起,边缘不明显。以后病斑扩展老化,颜色变深,形成不规则黄色褐色至黑褐色的脂斑。
叶面受害症状
每个病斑相对应的叶片正面可见不规则黄斑,边缘不明显,中部淡褐色至黑褐色颗粒状小点,病斑周围组织仍保持绿色,老弱叶片几乎整张叶片会黄化,引起大量落叶。
褐色小圆星型
是秋梢叶片被侵染后或在叶片老熟后被侵染的主要症状。初在叶面出现赤褐色芝麻粒大小圆形斑点,随后扩大成圆形斑点。病斑边缘凸起,色深,中央凹陷,色较淡,后期病斑呈灰白色,上面生长黑色小粒点,为分生孢子器。
混合型在同一张叶片上发生脂点黄斑型的病斑,又有褐色小圆星型的病斑,多出现在夏梢叶片上。
果实受害柑橘果实受害症状
柚子果实受害症状
病斑常发生在向阳的果面上,一般不侵入果肉。发病初期为黄白色“花斑”或疱疹状污黄色小突起,数个到数十个散集在约0.5~2厘米的区域内,病斑不断扩展和老化,隆起和愈合程度加强,点粒颜色变深,病斑分泌脂状物被氧化成污褐色,形成病健界限不明的大脂斑,或呈褐色小圆星。
发病规律流行规律
●引发柑橘脂点黄斑病的病原为柑橘球腔菌,该病原菌多以菌丝体在树上病叶或落地的病叶中越冬,也可在树枝上越冬。
●3~4月春季气温回升,清明前后多雨天气是病菌的第1个侵染高峰期(春梢)。病菌具有潜伏侵染性,从新梢嫩叶的气孔侵入叶片,可潜伏2~4个月。
●5~6月温暖多雨,是病菌的第2个侵染高峰期(夏梢),春梢发病高峰期。
●6~7月是入侵幼果的重要时期。
●8~10月是病菌的第3个侵染高峰期(秋梢),夏梢发病高峰期。
发病原因
①脂点黄斑病的发生与降雨量关系密切,降雨量越多则病情增长率就越高。持续降雨、洪涝灾害等天气状况发生时,发病严重。
②柑橘树受冻害、日灼、机械损伤、虫伤等造成伤口可为本病发生流行创造条件。
③历年发病重,冬季清园不到位,果园失管,树冠郁蔽,树势弱也容易引发此病。
近期连续降雨,导致果园积水严重,洪涝的发生同时给树体造成损伤、树势衰弱,以上几点几乎占全。所以,当前一定要警惕脂点黄斑病的爆发,并加强防治工作。
防治方案当务之急是做好排水工作。清除果园积水,改善土壤通透性,破坏病源滋生条件。
其次,加强栽培管理。清洗叶片,叶面喷施海精灵生物刺激剂(叶面型)倍液,以快速提升树势;在表层土不再黏烂时,结合中耕,淋施一次海精灵生物刺激剂(淋根型)倍液,促进生根,提升抗逆能力;剪除雨涝灾害引起的病枝、病叶和病果,减轻果园水分消耗,并帮助改善果园的通透性,低病源侵染。
最后,配合药剂防治。选择内吸性较强或成膜性较好的药剂进行防控,药剂可选择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等。已经发病的可选择苯甲嘧菌酯+代森锰锌,肟菌戊唑醇+代森锰锌,吡唑醚菌酯+代森锰锌等,保护加治疗。
来源|农业助手团队
《防治柑橘脂点黄斑病要适时适法》卢胜进
《柑橘脂点黄斑病的发生与防治》高超跃
本期编辑|叶思敏
投稿、报料请联系:
固话-8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