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芒果白粉病

芒果白粉病

芒果白粉病是一种分布广泛且危害较严重的病害,该病于年在巴西首次报道,在我国海南、广东、广西、云南和四川等芒果产区均有分布,属常发性主要病害。海南省以南部、西南部发生较为普遍。本病主要危害花序和幼果,造成大量落花、落果,降低产量。据调查,该病在海南省西南部的流行年份花序发病率%,病情指数60%~70%,造成大量的落花、落果,使产量损失5%~20%,个别年份甚至全部失收。

症状本病主要危害花序、幼果、嫩叶和嫩枝。发病初期病部的器官出现少量分散的白色小粉斑,病斑扩大愈合后形成一层白色粉状物。最后,感病组织变褐,病部组织坏死。

花序花序特别感病,发病时,花蕾停止开放,花瓣和花柄壶黑枯死,花蕾大量脱落,在病部覆盖一层白色粉状物。花序基部首先变为黑褐色,逐渐整个花枝变褐,最后脱落。

叶片嫩叶容易发病,老叶较少发病。发病初期首先在叶背出现浅灰色斑,上面覆盖一层稀疏的白粉,随病斑扩大,叶片上的自粉咨渐描多,最后布满整个叶片。发病严重时叶片常扭曲畸形,最后服落、条件不通宜时。病斑停止扩展,形成褪绿色斑或红褐色的坏死斑,影响叶片的正常生长。

幼果常危害幼果,青果一般不发病。发病时表面产生白粉病斑:随着果实的发育,幼果和果柄变褐色,常在豌豆大小时脱落,对产量影响很大。

病原学

(1)病原无性阶段为半知菌类芒果粉孢菌。有性阶段为子囊菌门菊科白粉菌,国内芒果上尚未发现有性阶段。

(2)形态菌丝体寄生在寄主表面,无色,有分隔,以吸器侵入寄主体内吸收营养。分生孢子梗直立,单生,长度64~um。分生孢子卵子圆形,无色透明,常串生在分生孢子梗的顶端,大小方50~42nm×15~21mm。

(3)生理芒果白粉菌属于专性寄生菌,不能在死亡的组织上存活。目前尚不能用人工培养基繁殖培养。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9~32℃,最适宜温度为23℃。湿度对病害的影响较小,相对湿度在0~%分生孢子均可萌发,但相对较高的湿度更利于孢子萌发。

病害循环病原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寄主叶片和幼嫩枝条上越冬,当环境条件适宜时,病组织上即可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借助气流传播到寄主幼嫩组织上,分生孢子萌发时长出芽管和附着胞,附着胞前端产生侵入丝,侵入奇主表皮细胞并在其内形成吸器,吸收寄主的营养物质。同时在菌丝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借助气流进行再传播,形成再侵染。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病害的潜育期为3~5d。

发病条件

(1)温湿度温度是影响芒果白粉病流行的主要条件。月平均气温为21~23℃时,最有利于白粉病的发生。在华南地区,一年中芒果白粉病的发生一般早于芒果炭疽病,1月下旬至2月中旬开始发病,2一4月芒果抽叶开花期为本病盛发期。湿度对白粉病发生影响较小,但70%以上的相对湿度往往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因为较高的湿度不仅有利孢子萌发,同时也可延缓芒果叶片的老化度,从而有利于病原菌的侵人。在温度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有时干

早地区发病也很严重。

(2)物候期该病主要危害芒果的幼嫩组织。在叶片上主要发生在嫩叶期。在开花季节可严重危害花序和花柄。危害果实主要在幼果期,青果和熟果期不危害。因此,每年芒果开花的季节,此时候较为凉爽,往往也是发生流行的季节。

(3)品种抗性不同品种对白粉病的抗病性有差异,以象牙芒最感病、留香芒次之、秋芒和青店芒最抗病

(4)栽培管理大量施川氮肥,造成枝时幼果,往往有利于白粉病的发生和流行。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在白粉病流行地区,应选用抗病站种,如种植留香芒、秋芒和青皮芒

(2)合理施肥在栽培管理上应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避免过量施用氮肥、特别是在芒果开花结果季节更应注意施肥的合理性。

(3)化学防治化学药剂是防治本病的主要措施。在开花初期和幼果期开始喷药,间隔期15~20d。常用药剂有;20%三啤酮乳油0~倍液、15%三唑刚可湿性粉剂0~倍液、硫黄胶悬剂~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倍、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剂~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倍液等。









































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
四川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obaogd.com /bzsjby/4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