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典实验微生物系列微生物的染色与

细菌的形态学检查法包括不染色标本检查法和染色标本检查法。

(一)不染色标本检查法

细菌不经染色直接镜检主要用于检查生活状态下细菌的动力及运动状况,常用的方法有压滴法与悬滴法。

1压滴法

1.1菌种的选择

菌种必须选用具有鞭毛的菌株,如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等。

1.2细菌的培养

实验的目的在于观察细菌的定向运动,但如果细菌前期培养不当或者生长条件(营养、PH、气体等)变化大时,则有可能出现细菌的变异从而使细菌失去鞭毛,导致细菌无法作定向运动。

1.3菌液量的影响

菌液量过少时,标本易干,影响细菌运动;菌液量过多时,菌液溢出造成污染,而且菌液随液体流动干扰结果。在操作中可用接种环取1-2环菌液或用毛细管滴一滴菌液置于玻片中央。

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观察主要是通过染色,在显微镜下对其形状、大小、排列方式、细胞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鞭毛、芽孢等)及染色特性进行观察,直观地了解细菌在形态结构上特性,根据不同微生物在形态结构上的不同达到区别、鉴定微生物的目的。

2悬滴法

实验方法:

(1)制备菌液:在幼龄斜面上,滴加3-4滴生理盐水,制成轻度浑浊的菌悬液。

(2)滴加菌液:加一滴菌液于盖玻片的中央,也可用接种环挑取一环菌液于玻片的中央,并用记号笔在菌液的边缘做一记号,以便在显微镜观察时,易于寻找菌液的位置。

(3)将凹玻片的凹槽对准盖玻片中央的菌液,并轻轻的盖在盖玻片上,然后翻转凹玻片,使菌液正好悬在凹槽的中央。

(二)染色法观察细菌的形态1微生物染色的基本原理

是借助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的作用而进行的。物理因素如细胞及细胞物质对染料的毛细现象、渗透、吸附作用等。化学因素则是根据细胞物质和染料的不同性质而发生地各种化学反应。酸性物质对于碱性染料较易吸附,且吸附作用稳固;同样,碱性物质对酸性染料较易于吸附。如酸性物质细胞核对于碱性染料就有化学亲和力,易于吸附。但是,要使酸性物质染上酸性材料,必须把它们的物理形式加以改变(如改变pH值),才利于吸附作用的发生。相反,碱性物质(如细胞质)通常仅能染上酸性染料,若把它们变为适宜的物理形式,也同样能与碱性染料发生吸附作用。

细菌的等电点较低,pH值大约在2-5之间,故在中性、碱性或弱酸性溶液中,菌体蛋白质电离后带阴电荷;而碱性染料电离时染料离子带阳电。因此,带阴电的细菌常和带阳电的碱性染料进行结合。所以,在细菌学上常用碱性染料进行染色。

2影响染色的因素

有菌体细胞的构造和其外膜的通透性,如细胞膜的通透性、膜孔的大小和细胞结构完整与否,在染色上都起一定作用。此外,培养基的组成、菌令、染色液中的电介质含量和pH、温度、药物的作用等,也都能影响细菌的染色。

3染料的种类和选择

染料分为天然染料和人工染料两种。天然染料有胭脂虫红、地衣素、石蕊和苏木素等,它们多从植物体中提取得到,其成分复杂,有些至今还未搞清楚。目前主要采用人工染料,也称煤焦油染料,多从煤焦油中提取获得,是苯的衍生物。多数染料为带色的有机酸或碱类,难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中。为使它们易溶于水,通常制成盐类。

染料可按其电离后染料离子所带电荷的性质,分为酸性染料、碱性染料、中性(复合)染料和单纯染料四大类。

酸性染料:这类染料电离后染料离子带负电,如伊红、刚果红、藻红、苯胺黑、苦味酸和酸性复红等,可与碱性物质结合成盐。当培养基因糖类分解产酸使pH值下降时,细菌所带的正电荷增加,这时选择酸性染料,易被染色。

碱性染料:这类染料电离后染料离子带正电,可与酸性物质结合成盐。微生物实验室一般常用的碱性染料有美兰、甲基紫、结晶紫、碱性复红、中性红、孔雀绿和蕃红等,在一般的情况下,细菌易被碱性染料染色。

中性(复合)染料:酸性染料与碱性染料的结合物叫做中性(复合)染料,如瑞脱氏染料和基姆萨氏染料等,后者常用于细胞核的染色。

4制片和染色的基本程

微生物的染色方法很多,各种方法应用的染料也不尽相同,但是一般染色都要通过制片及一套染色操作程序。

(1)制片

在干净的载玻片上滴上一滴蒸馏水,用接种环进行无菌操作,挑取培养物少许,置载玻片的水滴中,与水混合做成悬液并涂成直径约1厘米的薄层,为避免因菌数过多聚成集团,不利观察个体形态,可在载玻片之一侧再加一滴水,从已涂布的菌液中再取一环于此水滴中进行稀释,涂布成薄层,若材料为液体培养物或固体培养物中洗下制备的菌液,则直接涂布于载玻片上即可。

(2)自然干燥

涂片最好在室温下使其自然干燥,有时为了使之干得更快些,可将标本面向上,手持载玻片一端的两侧,小心地在酒精灯上高处微微加热,使水分蒸发,但切勿紧靠火焰或加热时间过长,以防标本烤枯而变形。

(3)固定

固定常常利用高温,手执载玻片的一端(涂有标本的远端),标本向上,在酒精灯火焰外层尽快的来回通过3-4次,共约2-3秒钟,并不时以载玻片背面加热触及皮肤,不觉过烫为宜(不超过60℃),放置待冷后,进行染色。

以上这种固定法在微生物实验室中虽然应用较多普遍,但是应当指出,在研究微生物细胞结构时不适用,应采用化学固定法。化学固定法最常用的固定剂有:酒精(95%),酒精和醚各半的混合物,丙酮,1-2%的饿酸等。饿酸能很快固定细胞但不改变其结构,故较常用。应用饿酸固定细胞的技术如下:在培养皿中放一玻璃,在玻璃上放置玻璃毛细管,在毛细管中注入少量的1-2%饿酸溶液,同时在玻璃上再放置湿标本涂片的载玻片,然后把培养皿盖上,经过1-2分钟后把标本从培养皿中取出,并使之干燥。

(4)染色

标本固定后,滴加染色液。染色的时间各不相同,视标本与染料的性质而定,有时染色时还要加热。染料作用标本的时间平均约1-3分钟,而所有的染色时间内,整个涂片(或有标本的部分)应该浸在染料之中。

若作复合染色,在媒染处理时,媒染剂与染料形成不溶性化合物,可增加染料和细菌的亲和力。一般固定后媒染,但也可以结合固定或染色同时进行。

(5)脱色

用醇类或酸类处理染色的细胞,使之脱色。可检查染料与细胞结合的稳定程度,鉴别不同种类的细菌。常用的脱色剂是95%酒精和3%盐酸溶液。

(6)复染

脱色后再用一种染色剂进行染色,与不被脱色部位形成鲜明的对照,便于观察。革氏染色在酒精脱色后用番红,石碳酸复红最后进行染色,就是复染。

(7)水洗

染色到一定的时候,用细小的水流从标本的背面把多余的染料冲洗掉,被菌体吸附的染料则保留。

(8)干燥

着色标本洗净后,将标本晾干,或用吸水纸把多余的水吸去,然后晾干或微热烘干,用吸水纸时,切勿使载玻片翻转,以免将菌体擦掉。

(9)镜检

干燥后的标本可用显微镜观察。综上所述,染色的基本程序如下:制片→固定→媒染→染色→脱色→复染→水洗→干燥→镜检。

5染色方法

微生物染色方法一般分为单染色法和复染色法两种。前者用一种染料使微生物染色,但不能鉴别微生物。复染色法是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染料,有协助鉴别微生物的作用。故亦称鉴别染色法。常用的复染色法有革兰氏染色法和抗酸性染色等。

5.1单染色法

用一种染色剂对涂片进行染色,简便易行,适于进行微生物的形态观察。在一般情况下,细菌菌体多带负电荷,易于和带正电荷的碱性染料结合而被染色。因此,常用碱性染料进行单染色,如美兰、孔雀绿、碱性复红、结晶紫和中性红等。若使用酸性染料,多用刚果红、伊红、藻红和酸性品红等。使用酸性染料时,必须降低染液的PH值,使其呈现强酸性(低于细菌菌体等电点),让菌体带正电荷,才易于被酸性染料染色。

单染色一般要经过涂片、固定、染色、水洗和干燥五个步骤。

染色结果依染料不同而不同:石碳酸复红染色液:着色快,时间短,菌体呈红色;美兰染色液:着色慢,时间长,效果清晰,菌体呈蓝色;草酸铵结晶染色液:染色迅速,着色深,菌体呈紫色;

5.2革兰氏染色法

细菌先经碱性染料结晶染色,而经碘液媒染后,用酒精脱色,在一定条件下有的细菌此色不被脱去,有的可被脱去,因此可把细菌分为两大类,前者叫做革兰氏阳性菌(G+),后者为革兰氏阴性菌(G-)。为观察方便,脱色后再用一种红色染料如碱性蕃红等进行复染。阳性菌仍带紫色,阴性菌则被染上红色。有芽胞的杆菌和绝大多数和球菌,以及所有的放线菌和真菌都呈革兰氏正反应;弧菌,螺旋体和大多数致病性的无芽胞杆菌都呈现负反应。

5.2.1革兰氏染色要点

(1)待检菌菌龄应为18-24小时。一般情况下,革兰氏阴性菌的染色反应较为稳定,不易受菌龄的长短影响;而革兰氏阳性菌,有的在幼龄时呈阳性,超过24小时可变为阴性。故培养物越陈旧,菌细胞衰老、死亡,则染色常为阴性,造成错判。

(2)涂片以匀薄为佳,切不可浓厚。过于密集的菌体,因洗脱不匀常呈假阳性。镜检革兰氏染色反应时,要以分散开的细菌着色为准。涂片后不宜用火焰烤干,宜自然干燥;若经火焰固定时,应以不烫手为度,以免菌体受损,致使染色反应不准。

(3)革兰染色操作的关键步骤是对脱色的掌握,脱色时间不足,革兰氏阴性菌可染成阳性菌;脱色过度,革兰阳性菌会染成阴性菌。故应注意掌握,以无紫色脱出时立即水洗。脱色时间按涂沫厚薄、涂片含水量多少适当掌握,涂沫厚、涂片含水少(水洗后沥干水分)时,脱色时间稍长;涂沫薄、涂片含水量多(未沥干)时,脱色时间稍短,在20-30秒内调整。

(4)碘液配制后,应装在密闭的暗色瓶内储存。如因储存不当,部分碘将被挥发或被还原,试液由原来的红棕色变为淡黄色,以至影响固定甲紫的作用,故不宜再用。

(5)革兰氏染色能否获得满意的结果,与操作者的经验有很大关系。操作没有把握或对染液有怀疑时,应以对照菌同时染色。

5.2.2革兰氏染色法具体操作方法

(1)涂片固定。

(2)草酸铵结晶紫染1分钟。

(3)自来水冲洗。

(4)加碘液覆盖涂面染1分钟。

(5)水洗,用吸水纸吸去水分。

(6)加95%酒精数滴,并轻轻摇动进行脱色,30秒后水洗,吸去水分。

(7)蕃红梁色液(稀)染10秒钟后,自来水冲洗。干燥,镜检。

染色的结果,革兰氏正反应菌体都呈紫色,负反应菌体都呈红色。

5.3其它染色方法

其它染色方法如抗酸染色、荧光染色、芽孢染色、鞭毛染色、易染颗粒染色、墨汁染色等。

(三)注意事项

(1)载玻片的准备,做细菌涂片尤其是做鞭毛染色,应该用经95%酒精浸泡24h以上的新玻片。

(2)涂片,体液应离心集菌,脓、痰、分泌物要求涂到单层细胞厚度(TB要涂厚片),菌落涂片要求菌量要少,因为不止要看染色性状和菌体形状,还要观察菌体排列方式,最好10个细菌/油镜视野,初学者大多涂菌过多,这也是挨批的主要原因。

(3)固定,一般要求涂片是自然风干,经火焰固定时不可过热,鞭毛染色涂片自然风干固定即可。半固体培养基穿刺接种观察运动、扩散情况。









































杭州治疗白癜风专科医院哪家好
江西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obaogd.com /bzsjhl/1704.html